新锐导演记录新年
春节,是中国人一年到头最重要的节日。每到腊月尽头,都是千千万万漂泊的游子归心似箭的时刻。而这一点,在杨攀的心中早已根深蒂固。
这位90后小伙,现为湖南省朱林圣火文化传播(长沙)有限公司签约导演。
(纪录片《家》第二季导演杨攀)
由肖皓天制片,姜联总监,杨攀导演的春节纪录片《家》第二季正全力筹备中。
“一年回一次家,一生只有几十回,所以每一年都应该格外珍惜,我打算每年春节为家人拍摄一部纪录片,几十年后,将会意义非凡,我在做着自己本职的事,同时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。”杨攀告诉记者说。
身兼多职力求完美
为了提前为《家》第二季拍摄收集素材,杨攀提前一个月便回到家中,这次依旧由他一人包揽本片的编剧,摄影,剪辑兼导演。
“我对自己的作品已经提前有了想法和构思,所以作品的每一部分,大到镜头作用,小到音效合成,我都会亲力亲为,力求达到我所追求的最完美的效果。”杨攀很自信,自从去年《家》第一季得到央视的青睐以后,他对《家》第二季的要求把握更加严格。
《家》第二季讲述了青龙山村杨攀一个普通农家从过年前到过年后的对比,亲人的回归到亲人重新踏上外出奔波的路,道出了浓浓的乡情和十足的年味,呼唤游子们常回家看看。
(纪录片《家》第二季剧照)
致敬《舌尖》推陈出新
央视版《舌尖上的中国》是杨攀非常喜爱的纪录片,借鉴《舌尖》的叙事方式,杨攀融入了自己的想法,第二季的拍摄风格依旧追求写实,用纯粹不加修饰的镜头真实记录春节的故事,区别于第一季单纯的乡愁,第二季却融入了更多关于乡村文化的故事。
“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。我之所以决定将乡村文化写进片子里,这要归功于文学顾问童瑶瑶,第一季我没拍摄村里的文化物件,是因为我觉得破旧废墟在镜头中会影响美感,而实践证明,旧物件更有历史感。传统乡村文化如今已消失殆尽,陈旧的物件正是乡村最传统文化的象征,我有义务将它们永久记录在镜头里。”杨攀告诉记者。
(纪录片《家》第二季剧照)
吃尽苦头无怨无悔
《家》第二季历时一个月艰苦拍摄,期间也是挫折不断,困难重重。
“整个拍摄过程就一个单反,并且全程手持。”杨攀说,因为没有滑轨和摇臂,也没有三脚架和稳定器,这使得拍摄过程更加艰苦。为了用手持拍摄出摇臂的感觉,杨攀练就了一身腰马合一的本领。
“手持一样可以拍出摇臂和滑轨的感觉,关键是拍摄技巧,手一定要稳,配合马步的移动效果会更惊艳。当然,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,用最简陋的设备,拍出最好的效果,这是我的目标。”杨攀笑道。
当然,拍摄过程中,设备简陋是一方面,而另一方面,更是让杨攀哭笑不得。
“街上的镜头,多半都是偷拍,为了力求画面真实,我只能选择抓拍,但是街上的小商小贩对镜头很排斥,很多不愿意配合,甚至有个大妈还怒了,因为她以为我是工商局的。不过还好,经过一番解释,我想拍的都拍到了。”杨攀说。
(纪录片《家》第二季剧照)
镜头变化内容丰富
“这次我一共拍摄了40000多个镜头,为了精益求精,我从中逐个挑选了2000多个镜头作为剪辑素材,工作量十分巨大,镜头上因为设备限制,无法玩出太多新花样,所以我只能在内容上尽量提升内涵。”杨攀告诉记者。
相比第一季,第二季在内容上可谓丰富多彩,除了乡村文化和可口美食,杨攀还增加介绍了农村的中华田园犬,以及亲戚李姑爷的40大寿和父亲的37年后的同学聚会,这让影片内容更加可圈可点。
(纪录片《家》第二季剧照)
作品上映口碑爆棚
《家》第二季于大年初六在中国影视娱乐负责人姜联的宣发下,在各大网站陆续上映,该片一经推出,便受到了观众的广泛认可,片中如诗如画的的美景,垂涎欲滴的美食,鲜为人知的文化,悠扬动听的配乐和娓娓道来的解说,让观众在感受乡村美景和美食的同时,也感受到了中国传统的乡村文化和浓浓的乡土情怀。杨攀再次用一个导演的力度将作品的深度提升了一个高度,并再度与央视合作,登上央视网首页头版头条推荐。
面对未来憧憬满满
谈到将来的作品,杨攀信心满满。
“我是一个很自信的人,我从来不会质疑自己的能力,当然,不是我高傲,而是我立志去做的事,就一定会竭尽全力把它做好。《家》第二季的成功不是偶然,背后经历的苦,唯有我懂。我也希望借《家》系列影片献给远方奔波的游子们,希望大家明白:钱固然重要,但是,家人更重要,希望大家都能常回家看看。”
采访结束前,杨攀告诉记者,《家》系列纪录片他会一直拍下去,每年一部,几十年后,这将是一部描绘半个世纪春节故事的鸿篇巨作,正如第二季片中所说的:传统的中华文化在乡村里年年传承,从小家到大家,这是让每一个中国人都引以为豪的喜事。(李翔 张小燕)
中国影视娱乐网版权所有,转载请需注明出处。